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

學期報告完稿(王海寧05881215)

¨      題目: 被政治建構出的中華民族
¨      論題: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?
¨      關鍵字:中華民族,身份認同,政治目的
¨     摘要:中華民族是華語世界再熟悉不過的名詞,尤當今日,它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領土主權、反對獨立主張、渲染民族主義的主要依據。作為一種字面上對羣體身份的指代,其更像是一個為政治目的而建構出的概念:中華民族從無到有的誕生歷程本就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;其廣大的意涵範圍則能有效地覆蓋最多的人口,將複雜的族羣差異簡單化統一,全面滲透身份認同;而在實際的應用中,中華民族含義則隨政治目的的變化而變化,其中不乏矛盾狹隘之處,深刻體現了權力在族羣身份上運作的軌跡。
¨     篇章目錄
   前言
   正文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.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章 誕生:從無到有的政治概念
1.   第一節 字面含義:漢族的指代
2.   第二節 首次提出:民族主義的產物
     (梁啟超於1902年首次提出,希望以此激发民族主义并将中国塑造为现代的民族国家)
3.   結語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I.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章 滲透:覆蓋面最廣的身份認同
1.   第一節 從漢族主導到融合各族
(辛亥革命中的五族共和,使漢民族與其他各族團結一致,對外抵抗洋人)
2.   第二節 從多元族羣到共同擁護執政黨
(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少數民族普查登記,將中華民族擴充到56個民族,用以體現中共對各民族的關懷)
3.   第三節 從中國國籍到囊括海外華人
4.   結語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II.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三章 應用:隨機應變的權力話語
1.   第一節 等同漢人
 1.1 臺灣問題
統獨論辯中共同的語言文字作為統一依據)
2.   第二節 等同“中國人”
 2.1 打擊分裂
少數民族不得受外國勢力干預法令為例,即強調少數民族的中國人屬性)
 2.2 轉移內部矛盾
中華民族與外族矛盾大於中華民族內部矛盾,如政府助長仇日情緒
3.   第三節 超越中國人
 3.1 政府謀求認可
(舉香港瑞典籍書商電視認罪為例)
(舉中國官媒批評華裔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為例,認為其雖為美國人,但身為中華民族不應漠視中國政府立場)
4. 結語

   結論:“中華民族”是人為創造出的,其廣闊覆蓋面和多變應用含義使其成功被建構出來為政治而服務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